發布日期:2021-07-09 來源:農科110 瀏覽次數:2739
“種植業史上的一場革命!”
——“藏糧于技”的朔城實踐
(記者 王而平 申紅濤)
改變靠天吃飯,關鍵在于藏糧于技?;鸺t七月,雁門關外。朔城區內,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膜側高粱”“膜側玉米”“膜側谷子”等白底紅字的標牌。昔日的鹽堿灘地上,如今各種農作物長勢喜人,成了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糧食保供的“好幫手”。說起這些年朔城區農民種田的變化,朔城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蘭表示,這一切都緣于近年來推廣的、被譽為“種植業史上的一場革命”的一項技術——膜側播種技術。
膜側播種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在地膜的兩側進行播種,全稱是“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2021年,朔城區進一步推廣這項技術,在去年推廣1.33萬公頃的基礎上推廣到2.67萬公頃,通過膜側播種今年增產預計要達到4000多萬千克,增收超1億元,有力促進了朔城區“藏糧于技”戰略的實施。2020年7月5日,時任山西農業大學副校長楊武德現場觀摩后表示:“只有被農民認可的能增產增效的技術,就是好技術?!?
“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處不桑麻。重關獨居千尋嶺,深夏猶飛六出花?!痹脝柕倪@首《雁門關外》寫出了雁門關外天氣變化特點,從早到晚溫差大、降水量少不均勻。長期以來,朔城區的農民面臨的就是“十年九旱、廣種薄收”的狀況。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安丶Z于技”在朔城區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從上而下的聯合行動。
朔城區是傳統的農業大區,玉米種植大區,過去地膜覆蓋中農民最頭疼的事就是地膜覆蓋后投工放苗。如何才能將農民從這種苦惱之中解放出來呢?朔城區農業農村局的領導一直在思索。2017年,朔城區農業農村局率先在賈莊鄉義強種植合作社和大順種植合作社進行了3.33公頃膜側播種的初次試驗示范,通過專家培訓、農技人員的推廣及種糧大戶試驗田現場觀摩學習等形式,該技術逐步被廣大農民了解、認可,效果良好;2018年,朔城區在全區使用該技術種植玉米、高粱、谷子133.33公頃;2019年,膜側播種技術推廣到全區的10個鄉鎮33個村,推廣膜側播種技術1000公頃;2020年,朔城區在全區的12個鄉鎮、辦事處152個村推廣膜側播種技術1.33萬公頃。膜側播種技術的推廣,徹底把農民從放苗投工中解放了出來,而且苗齊苗全苗壯、作業速度提高2—3倍,節省地膜25%,每667平方米產量提高10%以上,每667平方米可節本增效260元左右,取得了大旱之年增產2000萬千克,增收5000萬元的可喜成績;2021年,朔城區安排專項資金150萬元,縱深推進膜側播種技術推廣工作。全區糧食播種面積5.73萬公頃,就有2.67萬公頃使用了該項技術。播種作物包括玉米、谷子、高粱、葵花、紅蕓豆、綠豆、黑豆、黍子等8種作物。
膜側播種把在膜上種改為膜兩側種,通過鋪膜帶起拱形小壟,集納雨水到苗帶,確保玉米在生長前期能夠抗得住旱?!斑^去是膜上打孔,地膜與根茬無法分離,殘膜很難回收,膜側播種技術為回收地膜創造了條件,目前可以人工回收,地膜回收機械正在研制中。膜側播種技術的創新之處在于:施肥、鋪膜、播種、鎮壓一次性完成;不打孔、不放苗、不開溝,易操作、保墑好、耐旱強,除草效果好,增產效果顯著?!蛟诘厣蠐该纭娜兆右蝗ゲ粡头?。概括起來講,這項技術的優勢為‘三增’‘三省’‘三抗’,即增苗增重增效益,省時省力省地膜,抗旱抗倒抗早衰?!彼烦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蘭說。
為了更好地推廣膜側種植技術,朔城區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專家團隊,全力推動膜側播種技術落地見效,并借助項目推廣示范膜側播種技術,從傳統的“講給群眾如何干”變為“做出來引導群眾跟著干”,典型帶動效果顯著。
與此同時,朔城區進一步推廣膜側播種技術,在雜糧種植方面進行實踐應用。雁豐專業合作社2020年共安排試驗示范谷子品種13個,其中常規種7個、雜交種6個,面積2.67公頃,該基地第一次將膜側播種技術運用于谷子品比試驗。試驗田于5月11日播種,由于品種不同用種量250-400克不等,播種時干旱嚴重,播深較往年略深,行距為標準的(65+45)寬窄行種植,吸引了來自內蒙古、古交、柳林的種植戶前來觀摩。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為種好旱地玉米、雜糧提高其產量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為加快推動全區有機旱作農業長足發展起到“助推器”作用,進一步筑牢了“三農”基石。山西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膜側播種技術研發人張中東表示,當初研發這項技術只為解決農民的摳苗放苗問題,在推廣過程中逐步發現了還有其他優勢。膜側播種技術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樣,今后將帶領科研團隊,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目前,該項技術在山西省內推廣面積達到20萬公頃,在內蒙古、陜西、河北等地推廣面積達到6萬多公頃。
一項技術好不好,能不能站得住腳,能不能推得開,習慣于“吹糠見米”的農民最有發言權;一項技術能不能推廣好,能不能發揮出效果來,靠得是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朔城區委區政府領導響亮提出,打通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守好雁門糧倉,為全省乃至全國穩糧保供給做出貢獻。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是落實“藏糧于技”戰略,助力鄉村振興重要保障。膜側播種技術的成功推廣,朔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蘭可謂功不可沒。不管是單位的同事,還是十里八村的莊戶人都會對她豎起敬佩的大拇指,作為朔城區農技推廣第一專家,李淑蘭常年奔波在鄉鎮農村、田間地頭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及時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她的時間表中沒有星期天、節假日,始終忘我地奮戰在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第一線。
李淑蘭經常對同事說:“雖然我們基層農技人員的工作任務是最重的,工作條件是最差的,但卻是老百姓最需要的,所以一定要用心為農民服務,我們要對得起這份工作!看到農民滿意的笑臉,一切辛勞都是值得的”,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全身心投入到本職工作中,把群眾的認可和信任當作最好的獎賞。
7月4日,山西省2021年玉米及雜糧膜側播種技術現場觀摩會在朔城區召開,100名膜側播種農民專家領到了證書。種糧大戶、膜側播種農民專家吳滿艮高興地說,“膜側播種這項技術真得很好,一是起壟變平鋪,解決了殘膜回收的問題;二是在播種帶上增加了鎮壓功能,出苗效果非常好。以后一定會帶動更多農戶運用這項技術?!睘榱耸惯@項技術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朔城區農業農村局開展“三隊包聯”服務,逐步形成了“研發團隊+技術推廣團隊+售后服務團隊+各級領導支持+農民專家帶動”“五位一體”推廣模式。其中,技術推廣團隊包括“9名農業專家+143名科技特派員+889名技術能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边@項有著諸多優勢的膜側播種技術在朔城區“遍地開花”,歷經五載耕耘結出累累碩果,對高寒干旱地區農業增產增效意義重大。朔城區用科技之光點亮糧食生產,點亮全面小康,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技推廣之路!
下一篇:玉米粗縮病的發生與防治
上一篇:夏季能不能播種獨角蓮?